首页 官网动态内容详情

人死亡一瞬间是什么感觉(人将死的时候会感到害怕吗)

2024-03-27 31 网站首席编辑
人如果知道即将死亡,在死去的一瞬间,是否会感到害怕?-今日头条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许多人都会给出“死亡”这一答案。

有时候大家会觉得人类这一生确实太短暂了,往往没有完成自己的梦想,就已经被生活压垮,最终垂垂老矣。再者,生命当中充满了意外,这些意外使得许多人尚且处在花一样的年纪,却难逃死亡的命运。

当代的年轻人就被指出“熬着最凶的夜”却惧怕去医院体检,生怕自己有个好歹,这种掩耳盗铃的心态还是不可取的。毕竟疾病越早被发现,治愈的概率就会越高,拖着并不能解决问题。但不得不说,即使按时体检,我们最终还是要直面死亡。那么人如果知道自己即将死亡,那么在死去的一瞬间,他们是否会感到害怕呢?

人即将死亡时是否会害怕

害怕是一种主观的情绪,每个人产生害怕这种情绪的契机都有不同。而病人作为自己身体的主人,其实对自己的病情是比较了解的,所以他们往往可以提前预知到自己可能处于“油尽灯枯”的阶段。在知道自己即将死亡,是否会感到害怕这个问题,则要分人群来讨论。

首先,如果这个人是常年被病痛折磨,比如说癌症,他感受到死亡来临时也许不会觉得害怕,而是解脱和平静。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癌症在晚期时给人体造成的痛苦往往是难以忍受的,并且有时为了维持病人的生命,部分器官也会被切除,比如肛门、乳腺等等。这时的患者就是完全依靠着别人的帮助才能维持生存,这种丧失尊严的打击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可见,许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在晚期时需要承受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虽然我们总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在这种境遇下的人已经知道自己面临着必死的困局,往往会觉得死亡比活着更舒服。

此外,一些年岁较大的老年人知道自己即将死亡时,也会表现得比较平静。并且倘若身旁有着家人和亲友的陪伴,会让他们面对死亡时更加淡然。当然也有少数老年人,在临终之前会牢牢攥住子女亲朋的手,这时在他们心中也许是有恐惧的,也许是放心不下子女。

其次,就是属于非自然死亡的人群。像现代的生存压力很大,许多人不堪重负就会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有的是早有准备,有的是冲动行事。对于自己的死亡早有准备的人,在自杀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反悔、惧怕的情绪。而冲动选择自杀的人更是如此,比如许多冲动跳楼的人会在坠落的途中发出呼救的声音。

如果是因为一些意外被人伤害,那么受害者在死之前会表现出奋力挣扎的情况。这类死亡完全是属于“被动”的,人的求生欲在死前会被完全激发,要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这时往往会把恐惧转化为力量。

所以说,不同类别的人群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这与个体的死亡方式、为人处世态度及年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一个人在临死之前都会害怕,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死亡焦虑”这件事情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人人都有死亡焦虑

“死亡”这个话题鲜少被人们在生活中提起,但是死亡焦虑其实一直都藏匿在我们的体内。一般来说,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越是有钱或者权势滔天的人就会愈加害怕死亡这件事情,毕竟你生前的财富和成就在你死后都会化作一抔黄土随风消散。

但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对死亡这件事情有着焦虑的情绪,只不过多数时间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罢了。

帝王炼丹求长生


在海德格尔的实在分析当中就指出:“人一生下来即是“向死的存在”,如何解决或应对生死问题,本来就是单独实存的份内事,绝非其他实存所能代为负荷的”。

所以,我们不仅知道自己终有一死,还知道死亡有着诸多不确定性,有时候“寿终正寝”真的需要运气。这时人的潜意识就会和生存本能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心理出现了焦虑的情绪。这种死亡焦虑有以下四个特征,分别是内隐性普遍性不可消解性两面性

首先来看看内隐性,这种特性体现在不愿意直面死亡焦虑的人群当中。简言之,这类人群并没有体验到显著的死亡恐惧,但是这些恐惧又充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中。国外的研究者表示,部分年轻人试图用充满活力的经历来告诉自己“我很年轻”,以此慰藉自己距离死亡仍有很长的距离,消解焦虑。

其次就是普遍性死亡这个话题在中国由于文化的原因,鲜少被人们放到台面上进行讨论。但是当我们面对灾难时,就会发现它早已根植在了我们的内心当中,比如清明节的祭祀或者葬礼时的感触,都会引发死亡焦虑

第三就是不可消解性这种焦虑只能被缓和与减轻。比如说通过信仰宗教,相信人的灵魂具有轮回之说,即使此生死亡我们仍旧拥有来世。或者说,许多人在死亡之前相较于害怕,其实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悔恨”,这种遗憾或许是我们没有完成的梦想或者是自身对家人陪伴不足抱有的歉意。

假如我们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死亡焦虑就会得到明显减轻,临死之前也会表现得更加淡然。

第四就是死亡焦虑具有两面性,这个特性很有意思,这就意味着“死亡”这件事对人类而言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体现在当我们的恐惧和焦虑达到一定限度时,躯体会表现出呼吸急促、冒冷汗等症状,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

积极作用则体现在“置死地而后生”上面,有不少人在没有濒死体验之前过得浑浑噩噩,反而直面死亡之后其心态会有重大改变。因此,许多面临人生困局想要选择死亡的人,都会去体验一次极限运动,那种刺激感往往会使许多人转变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有关安乐死的争议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想必大家对于死亡这件事情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可是,单纯的了解其实不足以帮助我们克服死亡的恐惧或者焦虑,比如针对上文当中提到的绝症病人而言,活着比死亡更让人害怕。因此,安乐死这种帮助重症患者死亡的方法被提出,许多人认为人应该有掌握自己生存与否的权力。

医学上普遍认为多数濒死者在死亡前会连续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恐死阶段,这一阶段并不是在临死之前出现,而是在当事人意识比较清醒的情况下。人在这时会表现得非常易怒和烦躁不安,对于外界的变化极为敏感。

第二个阶段有所缓解,濒死者会追忆自己的过往,甚至产生幻觉,但整体看起来比较平静。

最后就是无反应阶段了,也许是看开了,或者是不想再被病痛折磨,他们希望更快地死去。

可见,安乐死对于这类濒死者而言确实不失为一种很好地自我了结的方法。毕竟它能在短时间之内使人窒息,而这个过程当中濒死之人不会感觉到疼痛,就像是在睡梦当中死去,因此也被叫做“安乐死”

不过,安乐死这种方式在我国是不合法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并且是否是患者本人要求安乐死,还是其他人压力施加使其被动选择安乐死,这些事情都不好界定。在没有明显的界定限度时,安乐死会变成他人手中的“杀人利器”,这种“合法杀人”的方式是不可能被允许存在的。

临终关怀很重要

在上文叙述死亡焦虑的相关知识时,我们提到了有几种方式可以减轻或者缓解这种焦虑。尤其是许多对于自己人生不够满意,仍然有着诸多遗憾,并且对死亡这件事情极度恐惧和抗拒的人,给予他们必要的临终关怀很关键。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2.41 亿,占总人口的17.3%;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 亿,占总人口的 11.4%。

从这一数值可以看出,我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这些老人对于“临终关怀”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我们不光要注重“活着”的质量,对于死亡的品质也要一样重视,因为这体现了社会当中的人文关怀性质。

并且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是有“善始善终”这一概念的。而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子女可能无法陪伴病重年迈的老人度过最后的时光,并且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对于“心灵关怀”也不够了解。所以将这一任务交给专业人士来做会更好一些,让他们安稳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中首次将医务社工制度单独列为一级指标,临终关怀情境和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服务更需体现其专业性。

传统文化可助患者克服死亡恐惧

作为一个历史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中国虽然常常对死亡这件事情选择缄口不言,因为在我们思想当中它代表着不吉利,但是传统文化当中的诸多理念却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死亡恐惧。

儒家为例,他们提出的“道德生命论”使得濒死之人能够缓解恐惧,因为在这一理论当中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精神的消逝,换言之你的道德生命会长存于这个世间,你以另一种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吧,当人的价值实现之后,对于生死的态度也会改变。

儒家

道家则认为人的生死需要顺从自然之道,并且和儒家比较相似,他们也认为当人和“大道”结合时,就会进入虽死但未亡的境界。这种超脱生死的伦理观,或许能对患者的心理起到一定的慰藉作用。

道家

最后就是佛家了,佛教当中是有着明显的“轮回学说”。并且佛家认为现实世界是残酷的,而死后要前往的彼岸才是正在的极乐世界。如果大家得知自己死亡之后灵魂会去往更好的地方,想必死亡这件事情于我们而言就没有这么难以接受了。

相关标签: # 中国 # 健康 # 历史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